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增资预警拉响 银保膨胀再触险商“偿付伤疤”
 
  去年银保业务风光放量的背后,却是今年偿付能力指标预警信号的拉响。知情人士称,保监会近期拉响新一轮偿付能力预警,多家保险公司将通过增资以解偿付能力不足之困,其中不乏去年在银保业务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多家寿险公司。

  身处股权转让漩涡中的合资公司中美大都会人寿这次也陷入了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权威人士处透露,中美大都会人寿的两个股东首都机场集团及美国大都会人寿已决定,各自出资1.5亿元人民币(共3亿元人民币)对其进行增资,资本金由此增至8亿元人民币。

  对于增资一事,中美大都会人寿外宣负责人表示确有其事。“不过,我们并不是应监管部门要求而增资,是公司股东出于自身需求而进行增资。”按照上述人士的说法,该公司是在发现可能存在的偿付风险后,才决定中外股东同比例增资的。对于偿付风险是否因去年银保业务大规模放量所致,该人士表示不便作答。

  遇到资本金约束难题的不止中美大都会人寿一家。据另一位知情人士称,去年银保业务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而资本金未能相应跟上的寿险公司,基本都面临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其中多数为合资公司及中小型公司。而相对于发行次级债或IPO,增资更能使这些公司解决燃眉之急。

  一家保险公司精算部负责人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保监会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偿付能力要求,基本按照险种来分类。比如,非投连险需要的资本金是准备金的4%,而投连险是1%(其中风险保障功能较弱,因此,风险保额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一般来说,寿险公司对银行保险保费收入的资本金要求,基本上是按照保费收入的3.5%至4%来粗略匡算。每增加100亿元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大概需要占用约3.6亿元左右的资本金。”上述负责人说。

  按此标准推算,在2007年这波银保销售热潮中,大部分寿险公司需要占用数亿甚至更多的资本金。其中,除大型保险公司雄厚的资本金可以应付之外,其他多家寿险公司尤其是资本金自成立以来没有变动的,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本金以及偿付能力的压力。“发展速度越快,扩张规模越大,就越‘吃’偿付能力。”

一位精算人士表示,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最低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在承担现有负债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未来发展而建立的预警指标。偿付能力是一个动态指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即使出现偿付能力不足,也可采取增加资本金、合理运用保险资金、调整业务结构及控制费用等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自2004年“偿付能力”进入媒体视线后,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脚步日渐加快。不久前完成征求意见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更提出对保险公司进行分类监管,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保险公司属正常类公司,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将被列入“关注类”,在100%以下的则被亮起偿付风险“黄灯”。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还开始要求保险公司预测未来三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透露其中原委:“一方面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扩张加快凸显资本饥渴,另一方面投资风险加大导致资本变动加剧,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保监会将偿付能力预测期间延至三年,将有助于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资本管理,从而提早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
(上海证券报   2008-04-29)
 
                             团险成最大短板 外资保险公司集体修炼出关
 
  这几年,中资保险公司在团险业务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价格战”,外资公司此时采取“观望”态度,并利用这段时间打造平台。如今,数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在团险业务上摩拳擦掌

  与当初外资保险公司获得团险业务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产生巨大落差的是,除个别外资保险公司从其中方股东处获得较大规模的团险业务外,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4月29日,从中德安联了解到,在银保渠道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公司已将团险业务定位为下一个目标市场。近几年以来,中国团险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去年的保费收入达582亿元。

  事实上,早在2004年底的时候,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保险公司就被允许经营团险业务,但在此后几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在此业务上都鲜有作为,并没有出现当初中资保险公司所担心的“狼来了”现象。

  对此,中德安联首席健康险执行官谭强表示,多方面原因造成了这一“落差”现象:首先,团险客户相比个险客户来说,谈判的能力更强,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必须花时间将团险的服务平台从无到有地搭建起来,再逐渐将其优化,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次,团险的“套餐”服务在国外是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但是中国客户在辨不清“套餐”服务具体内容时,往往会选价格便宜的,但是外资公司的议价空间相比中资公司来说要小;再次,这几年中资公司在团险业务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一定范围内在进行“价格战”,外资公司此时采取“观望”态度,并利用这段时间打造平台。

    “总之,外资公司在团险业务上并没闲着。”谭强表示。目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由于企业年金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新成立的一批专业养老金公司将会挤压掉团险的份额。对此,谭强认为,目前政策对于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参加企业年金,同时由于企业年金采取的是“信托”方式,势必需要满足《信托法》的规定,这给团险让出了空间。“企业年金不能保障最低收益,但是团险却可以。另外,企业年金在领取方面的灵活性不如团险,这一点却是投保企业所看重的。”

  谭强称,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团险业务上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外资公司,因为大家起点差不多,但是作为潜在的对手,他个人比较看好TPA机构。“尽管他们现在也非常简单,但是一旦收集到足够多的客户资料,并将后台打造完成,加一个前台是很容易的事,而后台建设是否过硬是将来竞争的关键点。”

  据了解,除中德安联外,还有数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在团险业务方面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第一财经日报  2008-04-30)
 
                            车险集中定损优势渐现 集中理赔节省成本
 
    自4月1日上海5个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以来,交通事故车辆自撤率和理赔效率明显提升。从位于场中路的南空分中心了解到,每周7天的工作安排,使得广大车主能自主掌握定损的时间,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定损成本。

  定损秩序忙而不乱

  理赔服务中心的大厅中,全市21家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在两侧一字排开,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工具一应俱全,实现“一站式”理赔服务。据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驻南空分中心理赔员介绍,公司通过该中心受理定损案件日均30多件,按照平均每个案件15分钟计算,一天工作量就接近8小时,忙的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

  虽然理赔大厅里人头攒动,但前来定损的车主井然有序地遵循着业务流程。据了解,车辆定损需经过凭证领牌、填“书”定责、查勘定损和核损出单等步骤,最后凭借维修发票和定损单到保险公司领取赔款。

  刚办理完定损业务的车主周小姐表示,理赔服务中心的流程较为简单,大家都按照规矩办事,看似人多,其实很快。自己以前也体验过保险理赔,觉得等待保险公司定损耗时太多,经常耽误工作。

  据悉,由于80%以上的车主不能准确把握实际损失,因此各理赔服务中心设有交警服务窗口,为实际物损超过2000元的车辆补办事故责任认定书。车主只需多花几分钟,多走一个流程,就能顺利完成定损。

  集中理赔节省成本

  据了解,不少保险公司曾经对设立统一的理赔服务中心有过顾虑,认为理赔服务中心会破坏大公司的网络和人员优势,为中小型公司提供客户服务的平台,从而进一步将市场推向价格竞争的极端。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理赔服务中心设立后,各家保险公司都从中得益,主要表现为定损成本降低。原先,保险公司需要进行大量定损投入,包括理赔员、定损车甚至委托公估机构。现在,理赔服务中心使出险的客户自然集中,为理赔员节省了四处奔走的时间成本和燃油消耗。

  尤其对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而言,5家理赔服务中心开张大大节省了其初期服务投入,“守株待兔”式的理赔流程,可以解决理赔人力不足的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期销售。此外,理赔服务中心大多设立在大型汽车维修企业,近距离接触更有利于保险公司控制车辆维修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然而,也有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5家理赔服务中心的规模能够做到皆大欢喜,大公司的网络优势得到保障,中小公司的服务效率获得提升。倘若理赔服务中心的数量和分布逐渐扩大,那么各公司的理赔服务将达到一个很接近的水平,大公司可能会进一步丧失竞争优势。

  积极措施防范“黄牛”

  在理赔服务中心开业前几天,拥挤的大厅中还出现了大量修车“黄牛”。据悉,他们都受雇于分中心周围的汽车维修企业,其中有资质优良的大汽修厂,也不乏以低价吸引业务的个体修理店。

  业内人士透露,理赔服务中心对这些汽车修理企业就是业务来源,原本只能坐等生意上门的汽修厂,又怎舍得放弃嘴边的肥肉呢?但这些企业资质良莠不齐,若车主不小心被“黄牛”的低价吸引,汽车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极容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此前,曾多次发生个体汽修厂利用客户的信任,凭借客户遗留的相关证件,伪造维修记录,向保险公司索赔的事例。不少车主蒙在鼓里,直到第二年办理续保时,才发现保费因为频繁理赔而上涨。

    为此,各分中心都制定了相应对策,对前来办理理赔的车主发放吊牌,实行凭牌办事原则。这样一来,不少“黄牛”就无法接触理赔大厅里的车主,因而有效降低了车主受骗上当的几率。

(解放日报 20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