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中再集团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冲击之后,通过明晰战略、改善管理,国内业务逐步走上了较为稳定的发展轨道,2010年承保已经实现全面盈利。在不断巩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中再集团从再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把实施国际化战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认真谋划并积极加以推动。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其本质是分散风险。再保险实现国际化,客观上体现为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差异性,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业务风险,平滑巨灾等引起的经营业绩波动,为股东带来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再保险国际化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保险企业为主,以再保险分出的方式把在国内承接的保险风险进一步分散至国外,由全球再保险企业共同承担国内风险;二是以再保险企业为主,以接受分入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承接风险,优化风险组合。上述两种方式都是再保险发挥分散风险作用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数定律的要求,降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预期,实现在相同保费杠杆前提下提升保险企业经营稳定性的目标。
就国内再保险市场而言,一方面以国内保险企业为主的再保险分出国际化已基本形成,其背景是国内法定分保的取消和国际再保险人加速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和参与。以财险再保险为例,近两年国内每年400亿元左右的分出保费中,约60%由境外再保险人承接。而另一方面,以再保险企业为主的再保险分入国际化刚刚起步,作为唯一一家本土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2010年从境外接受分入的再保险业务保费不到15亿元,仅占集团再保险业务的6%。由此可以看出,以再保险企业为主的分入国际化显著落后于以保险企业为主的分出国际化。本土再保险企业加速实施国际化战略,有助于实现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平衡发展。
就国际再保险市场而言,不难发现,国际化是国际再保险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的国际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来源于欧洲以外地区的业务分别在67%、60%和67%以上。在亚洲再保险公司中,大韩再保险、新加坡再保险、东亚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占比也分别达到了约13%、40%和45%。开展相当比例的国际业务,已经成为再保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其分散风险、实现经营稳定的重要手段。
大力发展国际业务
近十年来,历经几次变革的中再集团,在培育中国再保险市场、促进直接保险市场发展、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再集团保费收入由140亿元增加到381亿元,总资产由150多亿元增长到约1000亿元。
尽管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产、寿险再保险市场份额分别占到30%和60%以上),但相比国内业务,中再集团的国际业务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占比约为0.2%,而同期慕尼黑再保险的占比已达到约20%;即使相比同处亚洲的韩国再保险,中再集团国际业务保费规模也不到韩国再保险的1/4,差距十分明显。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成为中再集团“做优做强”再保险主业的客观要求,对中再集团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升市场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是合理优化业务结构的有力手段。目前,中再集团财产再保险业务中的国内业务占比一直很高,整体业务经营结构不均衡、风险过分集中,受单一地区风险影响过重。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场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中再集团当年经营出现较大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风险差异性和周期性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多的业务来源,在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分散风险,使业务经营更加稳定。同时,中再集团目前以成数分保为主的产品结构也给业务的持续增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单一市场的长期依赖导致议价能力不强,亟须在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保障业务经营获得平稳可持续发展。
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是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再集团走出国门后,将面临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具有悠久历史且实力雄厚的大型再保险企业的激烈竞争。为保证在竞争中立稳脚跟,缩短与先进公司的差距,并逐步形成符合中再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亟须提高承保技术水平、快速引进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流程和数据管理、提高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等,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将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利平台。
第三,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是快速提升市场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举措。尽管中再集团拥有较强的资本金实力,资产规模逐年上升,但主要业务来源长期局限于国内市场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公司与国际市场的充分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国际业务,不仅可以拓宽业务合作的渠道和领域,提高国际市场参与度和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中再集团与国际主流市场的交流,提高业务经营能力,逐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有助于了解并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保障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国际化战略的
优势、环境和目标
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
从目前状况看,中再集团国际化的主要优势在于相对雄厚的资本金实力和较好的国际评级。中再集团股东权益近400亿元,在国际再保险企业中排名靠前;偿付能力十分充足;拥有A.M. Best(贝氏评级)“A”的财务实力评级。整体上,中再集团有足够的承保能力,也具备参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所普遍要求的安全评级,这为中再集团顺利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中再集团在亚洲地区拥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在该地区相对容易获取新的更多的业务来源,这也是国际业务经营的主阵地和立足点。同时,国内再保险分出带来的交换业务以及中国日趋增加的海外盈利带来的新业务,都将成为中再集团拓展国际业务的有益补充。/////
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环境和目标
区域结构方面,目前中再集团国际业务中有约2/3来自于传统亚洲市场,约1/3来自欧洲、北美成熟市场。相比同处亚洲但国际化程度更高的韩国再保险和东亚再保险,韩国再保险海外业务中亚洲业务占比约43%,欧美业务占比约23%;东亚再保险海外业务中亚洲业务占比约24%,欧美业务占比约74%。整体上,与其他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再保险公司相比,中再集团国际业务的区域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进一步优化和适度调整的需要。
险种结构方面,目前中再集团国际业务中非水险业务约占2/3,责任险业务占比仅为2%左右,寿险业务(不包括海外人民币业务)占比更低,不到1%。相比之下,在国际主要再保险企业的海外业务中,长尾责任险业务约占20%,发达市场责任险业务更有超过财产险业务的趋势;寿险业务在韩国再保险、东亚再保险的海外业务中占比分别约为8%和26%,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的寿险和健康险再保险业务在海外业务中的占比则达到30%以上。显然,中再集团需要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国际业务结构,责任险和寿险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增长速度应超过其他险种,以实现险种结构的平衡。
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中再集团国际业务的技术支持和团队建设相对落后,难以为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相比之下,百慕大的再保险公司通过持续的高投入,在巨灾再保险技术支持上取得明显优势。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等则直接从资本市场并购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科技公司,通过整合提升技术能力,得以长期保持其技术竞争优势。不难看出,中再集团国际化进程中在技术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任务将十分繁重。
海外业务平台方面,目前中再集团仅有2个代表处,难以担当海外业务平台的角色,尚不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相比之下,国际再保险企业的本土化服务趋势却十分明显,慕尼黑再保险在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劳合社市场)拥有60多家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同属亚洲的东亚再保险在美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拥有分公司,此外还设有3家海外代表处;韩国再保险则在新加坡拥有分公司,在北京、香港、伦敦、东京、纽约设有代表处。因此,要实现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中再集团需要在构建国际事业部的基础上,加快海外机构布局,顺应国际再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提升本土化服务水平。
总结以上分析,中再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思路为:依托资本金和国际评级优势,继续重视亚洲市场的拓展,稳步参与欧美市场,逐步开拓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业务;以构筑国际事业部和海外分支机构为平台,以提升技术能力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增强外汇资产管理能力为保障,积极稳妥推进中再集团全球业务布局,努力提升国际业务在再保险业务中的占比,力争到2015年使国际业务综合竞争能力达到中等规模的国际再保险公司水平。
国际化战略的
实施原则和路径选择
中再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围绕战略目标认真谋划,科学选择好实施路径,并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按照风险管控原则,把握好国际市场周期与目标风险组合的关系。中再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必须以风险管控为优先考虑的原则,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市场特点、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再集团实际,借助巨灾模型和经济资本模型等工具,科学确立国际业务的目标风险组合,建立风险暴露与耐受度的动态平衡关系,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险种业务资本分配的先后次序。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到在资本实力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以费率变化为特征的市场周期性变化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近十年来全球再保险费率的累积增长曲线可以发现,2010年的再保险费率与2002年几乎持平,2002年至2010年之间的三个持平点分别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再保险费率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或升或降,但最终有回归到原点的趋势,这也与再保险资本尤其是国际巨灾再保险市场资本进入退出的节奏密切相关。考虑到2011年新西兰大地震、日本东部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有理由判断,短时期内国际再保险费率水平尤其是巨灾业务费率水平会处于上升通道,这也为中再集团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契机,使得拥有相对充足资本的中再集团能够在目标风险组合与耐受度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在增加国际业务保费收入的同时,不至于使风险暴露水平同比例增加。
按照梯次渐进原则,把握好技术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节奏。相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在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配备方面差距明显,而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又是国际市场竞争中,除资本实力外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下一步,中再集团需要围绕国际化战略目标,抓紧做好人才和技术需求规划,配合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步伐,积极推进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力争用3~5年完成与中等规模国际再保险企业相匹配的海外业务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任务。
按照整合效能原则,把握好新设海外机构与并购的关系。从历史上看,为适应严格的监管要求,满足客户对再保险长期支持的信赖需求以及适应保险文化的需要,再保险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通过建立海外业务平台实现本土化发展已成趋势。其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二是通过并购建立海外业务平台。无论采用哪种途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其对推动国际化进程是否有贡献,亦即能否实现与现有国际业务的互补,提升整合效能。在这方面有正反两个例子。瑞士再保险自1968年以来实施了近20次并购,这些并购活动是其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而另外一个反面例子,慕尼黑再保险1996年对美国再保险公司的收购尽管使其在北美财产再保险市场上迅速扩张,但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石棉索赔案等一连串不利事件的发生,使该公司在北美财产和责任再保险市场中面临的潜在高风险暴露最终变成实际的巨额赔付,从这个意义上说,此项并购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再集团建立海外业务平台同样面临上述两种途径的选择。考虑到中再集团目前缺乏整合经验和相应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国际再保险市场费率趋于上升的基本判断,现阶段采取逐步设立代表处和分公司的策略可能更为实际,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审慎把握并购机会。
按照协同发展原则,把握好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发展的关系。在中再集团国际化的进程中,可能很难严格划分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发展界限,两者在集团合并报表中的资本分配、风险管控、业务渠道等方面难以完全独立,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谋求协同发展将成为必然选择。在中再集团层面,需要将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全球风险作为整体评价对象,建立国内业务的海外分出与国际分入业务的联动机制,优化国际国内业务组合,降低风险暴露水平,实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