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基于共生视角的保险文化建设浅析
自国内保险复业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保险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无论从规模、资产还是从覆盖面和影响力,保险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致使本来就供给失衡的保险资源遭到破坏性开采。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矛盾丛生。
保险行业变革的关键是在产业链内外达成和谐共生关系,这无疑是保险行业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原点和目标,其中的重点是如何构建保险行业的共生文化。运用共生理论建设和光大保险行业的共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会给保险企业带来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圈内各类生物间及其与外界环境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起来,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共生”。社会科学工作者借鉴“共生”的概念研究人类社会形成了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共生网络里,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组成,社会的进步就在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要达到和谐共生,各利益主体就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经济、政治、文化资源。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与政府、股东和消费者等形成了模式不同的共生关系,实现能量生产与交换,并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保险共生系统。保险共生系统是否和谐健康关键在于其中的保险企业是否能与其他各利益主体适度分享经济、政治等资源(保险共生系统示意如图一)。
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保险行业,可以引出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一)保险共生单元。是指构成保险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保险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既包括各种不同规模和体制的保险供给者,如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也包括各种保险的需求者,如企业、自然人等,还包括各种经纪、代理、评估等中介机构。
(二)保险共生环境。保险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的共生环境即是保险生态环境。共生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共生系统存在地的法律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也包括社会传统、人口资源、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三)保险共生模式。保险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各保险机构之间、保险机构与社会经济利益体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通过共生模式,各保险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产生共生效益。
保险共生文化的涵义
保险共生文化是指保险行业在长期经营中逐步发育起来的,为行业成员共有的独特的价值观、行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三个主要内容。
保险共生文化作为一种行业组织文化,是保险文化共生体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下,由共生体内部创新为主,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内外体文化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它以保险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保险企业共生文化理念、保险企业价值为准则,以保险企业伦理道德、保险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一)共同价值观是保险共生文化的核心要素。保险共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同价值观,也就是行业的基本理念。保险共生文化强调塑造从业人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而使保险文化共生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制度化是保险共生文化的必要形式。保险共生文化对保险行业的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通过对非经济要素的整合和重新配置,间接地对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和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保险共生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和流程来保障。
(三)以人为本是保险共生文化的形成基础。保险共生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共生效应,增强保险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各共生单元的共同发展。保险共生系统中每个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兼顾个人、企业、股东、客户、社会和国家利益,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保险共生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共生理论认为:人既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也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构建保险共生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企业长期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策略。因此,只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导入和标准建设入手,以企业员工为内部客户,以消费者为最终客户,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保险业的“销售误导”、“理赔难”、盈利能力差等内外部问题。
保险共生文化的构成
(一)保险共生文化的企业内部结构
保险共生文化并非单一的管理工具,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管理系统。保险共生文化具有由浅到深的系统结构,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及综合文化层四个层面组成。
1.物质文化层是保险共生文化的显性层面,它既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物质沉淀。
2.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成文规定的总和,包括企业决策体制、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沟通流程等等。保险共生文化的制度层是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经营管理思想的体现和外化,代表了文化中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并由企业管理权力强制执行的部分。
3.精神文化层是保险共生文化的核心层面,它是共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以及企业道德等,通常所指的保险共生文化主要指这一部分的内容。这一层面对企业的影响也相对更大,也是保险共生文化塑造的主要对象。
4.综合文化层则是保险企业共生文化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企业素质、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口号等等,这部分内容向企业外部综合反映了共生文化的状况。通过综合文化层,外界能够对企业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
(二)保险共生文化的企业外部联系
作为处于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保险企业需要参与竞争,这就涉及到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联系;同时,保险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必须与产业链中的上下环节发生交易关系,在外部需要和客户、供应商打交道。另外,保险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与社会领域的其它机构、实体发生联系,因此它还有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会影响到保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构造一个健康、稳定的保险行业共生网络至关重要。
(三)保险共生文化的载体
保险共生文化的形成、传播和作用的发挥是依托保险共生系统来实现的。换言之,保险共生系统是保险共生文化的载体。
保险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按照不同共生模式组合构造而成。一般来说,保险共生系统中的组织大致可以分为骨干型企业体系、辅助型组织体系和缝隙型企业体系三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保险共生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共生单元性质和共生环境的变化,共生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保险共生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引导各共生单元间由其它模式向互利共生模式方向转化,这样才有助于保险共生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促进保险共生系统最有效率运作的一种共生模式(保险共生关系如图二所示)。
构造保险共生文化的路径
保险行业是由保险行业的监管者、参与者、关联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而保险企业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因此,打造保险企业文化是构建保险共生文化的原点、支点和重点。为了实现保险共生文化精神,产生共生效应,必须完成保险共生文化整合建设,先要从保险企业的共生文化整合入手,逐步引导和影响保险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的文化变革,最终实现保险共生文化构建和优化的目标。
保险共生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从而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保险共生文化创建中,重点是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必须做到明确制度规范,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徇私枉法;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要素能够强化员工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其对保险共生文化的理解,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