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推动保险业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作为重要任务。而保险业务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发挥保险职能,广泛参与社会管理,这也是保险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属性。“竞争力不是简单做大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发挥保险功能和保险机制优势的问题。”具体到财险公司,参与社会管理更是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 当前,各家财险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纷纷把目光集中到参与社会管理领域,将自身业务与社会职能相结合,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争取竞争主动权,实现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财险行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经济补偿,这也是保险行业的核心职能;二是服务“三农”,广大农村有着财险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三是灾害应对,用商业运营模式为政府、企业和百姓分担风险;四是矛盾化解,主要集中在各类责任保险业务;五是社会保障,发展健康险业务,参与地方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业务,提高保障范围和额度。
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这一问题上,整个行业都已形成共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险业参与社会管理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财险公司参与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决心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自身经营管理做起,千方百计练好内功。
加快转型 壮大自身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财险行业正处于推进改革转型的关键期,要主动加快进程,提升质量,尽快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竞争的转变。 一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由原有的目标管理转变为“目标+过程”管理模式,整合事前企划、事中监控、事后考核等阶段管理,提高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二是做大规模,业务规模是财险公司风险承担能力的直接体现,只有做大自身,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保障。
三是提高效益,财险公司作为企业,必然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有着自身的生存原则,只有保持较好经营效益,才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利用自身承保数据资料,加强风险分析和费率精算,细分风险种类和程度,运用商业模式,参与社会风险的管理。 创新产品 拓展范围 财险公司应该认真分析社会各个层面的保险需求,根据参与社会管理的需要创新开发保险产品和承保方案,推广地方经验,不断拓展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事关人民生产生活的责任保险,巩固校园责任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试点成果,加快发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努力扩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高危行业等领域责任保险覆盖面。 二是进一步深入参与平安交通建设,做好交强险业务,建立和完善车险信息平台,把车险费率与交通事故、交通违法行为挂钩,促使驾驶人增强安全行车意识,养成良好驾驶习惯。积极推行城市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 三是加强涉农保险业务开发力度。目前农村保险的深度和密度都处于较低水平,财险公司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大有可为。要把产品开发的目光集中到“三农”,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村特点,本着广大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原则开发适合险种。按照保险监管部门要求,积极稳妥地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域覆盖范围和品种,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保险和失地农民保险,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保险保障,稳步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工作。
四是积极开发健康保险产品,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和财政实力,制定相应的承保方案,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产品、数据、理赔等方面加强与社会保险衔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需要。 五是针对流动农民工的特点,研究开发保障适度、通俗易懂、灵活简便的保险产品。逐步探索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矿产采掘等高危行业,以及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建立运用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保险保障安全生产的新机制。 提升服务 树立形象
参与社会管理本身就是服务民众、服务社会,财险公司自身的服务水平是成败关键。财险公司要想更多、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全面改善和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一是从销售、承保到理赔都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在各个营业职场,强调服务标准,增设便民设施,拓展个性化、人性化的增值服务。 /////
二是延伸服务触角,加快推进服务网络建设,推动保险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设施“面对面、零距离”服务。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善行业形象。目前,受“车险理赔难”“销售误导”等现象影响,整个保险行业社会形象亟待改善。财险公司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舆论正面引导,重塑行业良好形象。
规范经营 严守底线
保险行业参加社会管理,就不单单是企业行为了,而是国家行为、政府行为,会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因此,坚持合规经营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办理业务,特别是经营政策性农险、交强险等政策型保险和强制保险业务,要完善各项制度,堵塞违规漏洞,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不折不扣地将国家政策和保险义务履行到位,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财险公司要加强日常内控管理,开展合规教育和检查,提高全员合规意识,创建合规文化,严格遵守合规底线。
构建文化 形成共识
财险公司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教育,培育员工社会责任感,形成全员共识。
一是培养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广大员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良好风气。 二是开展各类培训和竞赛活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是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员工凝聚力,创建公司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是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提升企业自身的道德品质。
对接政府 实现共赢
随着近年各种有关保险的公共政策出台,各级政府对保险功能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各种政策性业务也不断增加。财险公司必须不断加强与政府间的协调沟通,借助政府的力量发展业务,也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为政府分忧解难,积极探索与政府合作供应的崭新模式。 一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政策范围内创新险种,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不好解决的难题。
二是与政府共同建立灾害应急机制,积极参与灾害救援,一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该机制便生效,共同为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事后救援。
三是将保险业自身的防灾防损机制融入到政府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与气象、卫生、防疫、安监等部门合作,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和渠道,加强保险标的防灾工作,为民众提供灾害预报、支持普及、防灾检查以及隐患整改等增值服务。
四是做好各类强制险的承保理赔服务工作,将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实现民众、政府、企业三方和谐共赢。
对于财险公司来讲,参与社会管理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要想在参与谁管理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就要从自身入手,练好内功,强筋壮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