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北京市政府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采取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发展模式,地方财政给予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农业发展日益重要。但同时,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及单次灾害损失程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的风险隐患快速增加。特别对于大中型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的同时,又要面对因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导致的农业人口快速萎缩、农业用地快速流失等新挑战。而作为农业发展基础保障的农业保险,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也面临着新问题,亟待尽快加以解决。下面,以北京为例,简要分析都市型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保险发展基本现状
自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农业保险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007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采取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发展模式,地方财政给予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北京市13个郊区县和首农集团等国有涉农企业,风险保障覆盖率达近40%,险种覆盖率占到农业生产资源的75%以上,累计为92.9万户次农户提供了360亿元的风险保障,赔款支出9.6亿元,受益农户43.5万户次。仅2012年,北京农业保险承担风险总金额达到131亿元,参保农户达到21万户次,保障范围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农机具等19个险种,直接支付赔款达到4.5亿元,赔款覆盖农户16.9万户次。特别是在“7·21”暴雨灾害、“11·3”雪灾等重大灾害救助过程中,保险赔付分别达到6500万元、2900万元以上,对区域农业发展及防灾减灾、灾害自救等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有效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二是有效发挥了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三是有效放大了财政补贴的投入效应;四是有效激发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五是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环境的持续优化;六是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
五年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多形式的财政支持方式、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模式,被国务院有关部门誉为“北京模式”,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风险保障,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
农业保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市型农业保险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业用地快速转化,农业保险发展领域亟待开拓。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用地快速转化,传统的种植业面积加速萎缩,养殖业用地也大量减少,导致传统型农业保险发展空间不断萎缩,新的发展领域亟待开拓。例如,2012年北京初步确定了新机场规划,就涉及拆迁2个乡镇、20万亩以上的种植业及相关养殖业,涉及农业保险保费2000万元以上规模。
二是人口结构快速转化,农业保险服务供给亟待增加。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北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已突破1800万,如果加上流动人口,区域人口高峰期将突破2100万。同时,农村人口快速萎缩,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占比快速下降。以上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化,导致农业生产需求与供给矛盾不断增大,也带动了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增加,特别是服务需求快速增加,保险公司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三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化,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亟待调整。伴随都市型农业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快速调整。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遇到发展瓶颈的同时,新兴农业产品需求旺盛,例如,“反季节及新品种瓜果种植”“花卉种植”“非家禽家畜类养殖”“淡水养殖”等快速增长;此外,新型都市型农业发展迅速,例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园林业”等空间巨大。
四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化,农业保险发展政策亟待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村服务产业的出现,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已经与农村服务业高度融合,农业保险也面临着传统农险与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保险等产品的整合需求,农业保险的各项支持政策亟待根据市场需求尽快调整。
五是主体结构快速转化,农业保险监管机制亟待改进。随着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潜力不断显现,也吸引众多保险公司急切进入这一领域。但农业保险一直有点多面广、风险巨大和专业能力要求高等客观难度,一些不具备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小公司加入,只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服务水平下降、农民利益受损等负面影响。监管机构对此应高度重视,对农业保险的监管机制加快进行改进。
都市型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功做法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我国都市型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如下:
(一)进一步推进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完善适合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保险体制机制。
要坚持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基本原则下,结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趋势,加强改革创新,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一是增强运作的市场化。重点是发挥保险公司的主导作用,放宽财政资金补贴范围,让更多财政资源流入都市农业产业各个领域,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农民等涉及“三农”服务产业保险的协同发展。二是增强选择的自主性。重点是建立市场反馈机制和保险需求转化机制,大力挖掘农民保险服务的新需求,将农民自主需求尽快转化为保险服务,行成更为完善的产品体系,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三是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重点是加快完善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机制,完善资金预发、事中审计等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保险公司违规风险,保护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推进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保及防灾防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在政府主导、行业统筹、保险公司推进的管理方式下,加强多方协同、立体展开的农业保险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的同时,更要增强农民防灾防损的主动性,以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经营成本。
(三)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的支持政策,提高保险公司满足农业保险服务需求的创造性。
一是加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以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经营负担,提高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例如,除免征营业税外,还应考虑减免其他的税种,如所得税等。二是加大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力度,促进保险公司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以尽快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三是加大对保险公司的人才引入和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促进保险公司从专业性大专院校吸收或委托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并提高现有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农业保险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四)进一步加强新兴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水平。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技术,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建立灾害常规分析和预警预告机制,提高防灾防损效率,努力缩小灾害损失;二是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开展承保、理赔服务工具研究和开发,不断提高承保、理赔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努力消除和化解保险服务中的矛盾和风险;三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保险条款和保费费率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多方利益的共同发展;四是利用现代化的金融技术,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和再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险保险自担风险,实现农业保险与其他保险业务、其他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