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
每日晨曦微露,上阳小区总能见到一位精神矍铄年近八旬的老者,沿林阴小道晨练,多年来坚持不懈,风雨无阻。老者名叫王兴民。他的工作履历表上,“人民保险公司——工商银行——人民保险公司”,堪称人民保险公司的“两朝”元老。
甘苦岁月
王兴民1932年出生于河南灵宝县,小学是在县城的东关小学读书,进入县初中读到初二时,因父亲身体不好家境困难,王兴民辍学,开始了打工的生涯,先后在打包厂、磨面坊、铁匠铺等干零活,少年的王兴民早早经受了磨难,体会到了人间的苦难和艰辛,因干活机灵、踏实敬业,赢得多数东家的好评。
1952年,王兴民幸运地被工会推荐到陕州干部学校学习。又能读书,仿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王兴民兴奋得直跳,开学的头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未眠。
几个月的干校培训学习,王兴民收获了很多,后经组织介绍分配,他进入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洛阳支公司工作,从此与保险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人保
保险公司上班伊始,王兴民从事内勤工作,主要是人身险、简易人身险、职工团体险的业务,收集发票,整理保单,填写业务台账,上报业务报表。由于他肯吃苦,工作勤勤恳恳,所从事的内勤工作头头是道、井井有条。
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几个月后,公司领导安排他去业务一线展业。他二话没说,背上小挎包,走向基层,当时展业连自行车也没有,全靠一双脚丫子。他去的最多的是洛阳龙门煤矿,找矿长,找工会主席动员入保职工团体人身险和简易人身险。开始,矿长躲着不见,工会主席也是推来拖去。他一次不行,过两天又来,背着铺盖卷,一副不见收获不收兵的架势,而且拿着一套资料,见人就讲保险的好处。矿长和工会主席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为他的执着精神所折服。由于当时人身保险是自愿投保,工会进行发动宣传,王兴民深入班组动员,一番努力终于动员了多数人入保。
后来,龙门煤矿发生了一起大的意外事故,塌方砸伤了好几个人,保险公司及时进行赔付,矿长和工会主席很满意。此后,龙门煤矿的保险年年续保,直到1958年保险公司停办。
王兴民印象最深的是,五十年代,群众送保险公司干部的一句顺口溜:“猴子的脑袋,八哥的嘴,老熊的皮肤,耗子的腿”。言下之意,保险干部像猴子一样精灵,一张能言善辩似八哥的嘴,像老熊的皮肤厚实而不怕羞、不怯场,像耗子的腿一样不惧疲劳、不停奔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保险工作的难度和辛苦程度。
1958年,国家政策原因,人民保险公司停办,王兴民被组织安排到工商银行洛阳支行工作。
重回人保
1980年,人民保险公司恢复重建,负责筹建的人民银行行长,对全市金融系统人员了如指掌,自然清楚王兴民五十年代保险的从业经历,首先动员王兴民重回人保。王兴民背着行囊重回人保洛阳公司,抚摸着重新挂起的人民保险公司的牌子,王兴民的内心如波涛翻滚,汹涌难平,百感交集。
公司成立初期大量新人涌入,多数缺乏保险基础知识,许多人对保险是干啥,思想上连个模糊的认识也没有,甚至有人把保险柜的生意与保险公司联系起来,急需培训和教育学习。河南省分公司审时度势,组织拉开全省大培训工作,抽调王兴民等几位有保险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讲师开始培训工作。
王兴民走上讲台,主要讲授保险业务的实务手续,面对下面坐着的一片黑压压的人群,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王兴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内心更升腾起一种使命感。他全身心投入,一个月下来,嗓子哑了,腰腿也疼痛起来,可当看到一期期学员满载收获与他依依惜别,他又感到欣慰和满足,很有成就感。全省大培训工作结束后,王兴民回到洛阳公司,分公司领导又发挥他的特长,给公司员工“开小灶“,开办两期短期培训班,王兴民再执教鞭,言传身教。培训工作结束后,王兴民被安排到市分公司防灾理赔组,从事企业的防灾和各种大事故的查勘定损,一天也忙个不亦乐乎。
基层十年
时光冉冉,进入1981年10月份,洛阳郊区支公司保费任务完成较差,10个月仅完成年度任务的30%多,市分公司领导下决心调整郊区支公司班子,选派工作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组织能力强和群众关系融洽的同志,一些符合条件的人也望而生畏,深知基层业务发展的艰难,害怕“砸锅“,影响个人前途。
分公司领导找王兴民谈话,想让他去带班子抓队伍,按说年近半百的王兴民本该呆在条件好的分公司,再有10年也就安然退休。而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性格倔劲的王兴民没有退缩,他坚信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要用心,“人在干事天在看”。副经理主持工作,一纸红头文件,王兴民到了洛阳郊区支公司,开始了10年的保险展业经历。
上任伊始,他理清思路,重点抓业务发展,“班子带了头,群从有奔头”。他的第一把“火”,从他身上开始分任务,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指标,全员展业,50岁的他和年轻人一样,骑上自行车走乡村,奔企业。老伴埋怨他:“人家当经理是享受待遇,怎么你和年轻人一样是个业务员?”王兴民笑笑说:“我得给大家带个头,不然业务怎么发展上去。”一个晚上,王兴民骑自行车去某村村支书家,动员全村入养殖保险,路上不慎摔了一跤,脚也扭了,王兴民忍痛坚持,村支书大为感动,深情地说:“我还没见过哪个单位领导像您这样,50多岁的老同志还骑自行车,您太认真了,冲您这干劲,我们入定保险了。”
王兴民的以身作则、标杆效应,大家心服口服。比业绩、比贡献、比干劲,开始在郊区支公司蔚然成风。王兴民摸清郊区支公司业务所辖13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后,确立了:“典型引路”的思路和理念,以茹凹村为着力点,将其打造成“保险村”,带动辐射影响别的村。他多次下到茹凹村,和村长促膝长谈,深入百姓家中,作思想动员工作,车辆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养殖保险、种植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等,陆续推广,多点开花,“保险村“终于名至实归。洛阳郊区政府领导还为该村举行了“保险村”挂牌仪式。
腊月时,王兴民邀请洛阳的几位书法家为农民送对联。这一举动引来媒体的记者去采访,为此还刊发了文章。王兴民还利用过去工行的人脉资源,把工行的所有信贷员动员起来,发展辖区的乡镇企业保险,既保证了贷款的安全,又发展了保险业务,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他的第二把”火“,保险理赔服务跟上去。他狠抓理赔服务,对“吃、拿、卡、要”客户的不正之风坚决说不,切实履行承诺,确确实实把客户当作衣食父母,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公司员工张天福曾随王兴民查勘过一起事故,印象深刻。
1983年的一天,一辆大货车在焦作市某地出险,由于连日来天气不好,交通事故多发,公司外勤调度完,无人可派,主持工作的王兴民亲自出马,带领张天福赶到焦作现场。一辆“依发”牌货车在一小桥上冲出桥栏,头部插进河里,车厢还在桥上,车体严重变形,损失较大。拍照并查勘完现场,王兴民找来吊车指挥施救,安排修车,忙碌了两个多小时,临近中午吃饭时分,客户想请王兴民去饭店吃饭,王兴民坚决推辞,带上张天福在一个小面食馆吃了两碗鸡蛋面,一碟凉菜,吃完,驱车回家。王兴民廉洁朴实的工作作风让张天福记忆犹新。
王兴民也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辛店乡在王兴民的动员下,民政部门统一为“五保户”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解除“五保户”的后顾之忧。一个夏日,忽降暴雨,一片泽国。洪灾的突袭,客户财产损失严重,接到报案,王兴民迅速组织公司全员,分组下乡查勘损失,几天时间用于收集材料,理算上报。很快,召开了赔付兑现大会,赔款发放到受灾客户的手中,群众反响很好,在示范的带动下,不少群众看到了入保的好处,也纷纷投保。
王兴民的第三把“火“,抓宣传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保险工作,几乎全是自愿,没有强制保险,政策型保险产品也少,也就决定了宣传引导工作是重头戏。
王兴民的第一招,组织黑板报宣传。保险公司单位院的“自留地”利用了不说,街上每个单位的黑板报,他都和各单位领导谈,他把别人不用的黑板报包下来,变成“承包田”,定期上门书写宣传保险知识。郊区支公司辖区的各单位的保险宣传黑板报十分抢眼,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了人们街头巷议的一个话题,保险被关注,成为热点。
第二招,印发宣传单。涉及千家万户的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印成宣传页,广泛散发。乡镇逢集,到处忙碌着保险人的身影。
第三招,组织文艺演出队。王兴民在工行工作时,工行曾经利用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宣传储蓄。王兴民“拿来主义”,因地制宜组织一支保险宣传小分队,利用快板、相声、小品、幻灯等形式宣传保险,组织到辖区企业、学校、部队巡回演出。一支保险文艺“轻骑兵”在洛阳小有名气,自然也收效不小。
付出必有回报,人保洛阳市分公司郊区支公司1992年业务收入达1130多万元,赢得了“全国保险先进县”的殊荣。1992年王兴民光荣退休。
老有所为
退休后的王兴民生活朴素,至今居住在80多平方米的单元楼内,小儿子接过父亲的“旗帜”在人保财险上班,其余几个孩子分别在工行等单位。老人雷打不动的是每天早上的晨练和晚饭后的散步,陪伴王兴民老夫妇还有一只可爱的狐狸狗。
王兴民生活很规律,每天坚持读报、看电视,关注多的仍是保险业的发展。笔者和王兴民老人两度谈起保险生涯,有什么样不同感受?老人说:“五十年代的保险,主要靠行政命令,一开会一号召,加上还有几种国家强制险,比如:旅客人身意外强制险、财产强制保险等,而八十年代没有强制保险,保险完全靠自愿,全凭保险公司人员的宣传动员。八十年代保险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保险的迅速提升。”
2009年,收藏颇有成就的张天福费尽周折收藏到一张王兴民五十年代填写的“简易人身险”保单,兴冲冲拿来,请王兴民观赏。如今距这份保单的填写日期已过去半个世纪了。老人高兴极了,欣喜地在保单上签名留念,这张保单珍藏在张天福的保险博物馆。最令老人高兴的是,2011年4月8日,张天福的“保险收藏馆”开业,张天福特意把王兴民及老伴用车接到博物馆参观。参观后,王兴民情有独钟地说:“内容太多了,我干了半辈子保险,时至今日才看到了保险文化的丰富。”他老伴接着说:“这一看,你王老师还能活那一二十年!”
“干保险工作必经要有股热乎劲,要有粘糊劲儿、执着劲儿,工作才能弄起来,不然不中。”王兴民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一种兴奋、别样的激情在老人的身上洋溢着,话语虽然朴素,但却是王兴民老人耿直做人、艰苦朴素、不图名利、不断拼搏、不懈追求的保险生涯的真实写照。王兴民正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书写着不平凡保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