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中国保险史志编修工作,在中国保监会的领导和关怀下全面启动,这是我国保险业第一次发动全行业力量集体著述,官方编修保险史志,意义重大。项主席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2012年9月,项主席专门出席了保险史研究和编撰启动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14年9月4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了中国保险学会“关于保险史志研究与编修工作有关事项的请示”,项主席批示:“同意,会里要给予支持。”2014年10月28日,周副主席出席了中国保险学会召开的《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为了不辱使命,互通内部信息,统筹协调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中国保险学会根据保险史志编纂工作情况,将不定期编发《保险史志工作通讯》。
【要闻简讯】
保监会批准中国保险学会编纂《中国保险通志》
2014年9月4日,中国保监会批复了中国保险学会《关于中国保险史志研究与编修工作有关事项的请示》,同意立项编纂《中国保险通志》,并委托中国保险学会实施。
中国保险学会召开《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座谈会

2014年10月28日,中国保险学会在京召开《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研讨了《中国保险通志》编撰大纲和工作方案。保监会周延礼副主席出席并讲话,中国保险学会姚庆海会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吴小平、魏迎宁、田嘉、武力、王铁鹏、陈旭、周树瑞、刘恩正、孟兴国、赵健、王安然、胡文芳、李江、蔡宇、张领伟、童伟明、郭永利、成继跃、许春玲等领导、专家和史志工作者共计20多人。
【领导讲话】
周延礼副主席在《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28日)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保险和史志专家,同志们:
早上好!
受项主席委托,很高兴和各位老领导、保险和史志专家相聚一起,共商保险史志编修这一大事。
保监会党委高度重视《中国保险通志》的编纂工作,专门听取了学会的汇报。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搞保险史志的编纂工作呢?主要有四个考虑:
一是前段时间学会换届,会党委在研究学会怎么定位、学会干些什么、学会应该怎么发挥作用时,特别强调要把保险历史总结好、梳理好,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的、现在怎么样、往哪走?我们是谁、能做什么、能做出来什么?项主席高度关注保险史编纂工作,将这些问题放到保监会党委的日程上来了。
二是时间节点问题,在座的老同志、老领导还精力充沛,还能贡献许多智慧,有体力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大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今天在座的大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开创者、参与者、亲历者、实践者、贡献者,这段历史我们要永远铭记。把大家请来座谈,身体好的可以通过座谈会多来几次,身体稍微弱的我们去走访,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这段历史,尤其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所做的、所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以前没有实现的想法也可以贡献出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们要继承下来,推动下去,尽我们力量达到这样一个工作目标。
三是今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颁布,也就是2014年国务院的29号文件,这一文件对保险业的定位某种程度上是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23号文件上的又一个提升。这次定位是把保险业作为服务业看待,要加快发展,给保险业定位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现代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作为产业要加快发展,同时把保险业作为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在这个情况下,把保险业总结好,把历史写好,把每一个重大事件的节点都体现到史志当中,意义重大。
四是考虑怎么把保险做好、做强,在向保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把保险通志写好有强烈的迫切性。保险业以前是自己要发展,主动要发展,现在发展起来了。在从弱小到现在比较强大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经历了一波三折。保险业从1家保险公司发展到现在178家,数量上有了,规模也上去了。到目前为止,前三季度的数据已经出来了,保险业的总规模超过了1.8万亿,今年年底达到2万亿应该没问题。现在保险总资产是9.6万亿,到年底超过10万亿没有问题。从保费收入看,我国保险业从国内保险业恢复初期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今年没有大的情况下,我们会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是世界第三。这几个数据是历史传承的写照,所以我们要回头看一看在每个节点都做了什么,需要把保险志写好。我们现在就是要在做大的过程中,从做强的角度去发展,重质量、效益和结构,我们的管理体制也要完善。现在,我们初步有个判断,中国已经从保险弱国向保险大国转变,要考虑怎么把保险大国做好、做强,向保险强国迈进。
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保监会党委认为时间非常紧迫,一定要把史志这个事情抓起来,要尽快,抓到位,所以这项工作就委托到学会。
新一届的中国保险学会工作思考比较深入,尤其是对行业的讨论研究,紧紧围绕了保监会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党和国家对保险行业提出的任务开展了重点研究,甚至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抓好哪些理论研究,实现哪些突破,形成了政策建议。
前段时间学会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保险史展览,有文字和实物。还搞了一次公众宣传日活动,请来了100岁的王永明老先生。我们要尊重老同志,尊重历史,老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常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要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没有老同志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老同志我们也很难开创未来。
这两年来,我们对保险史研究及编撰工作有些困惑,主要是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我们要下决心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形成一个成体系的、成系统的工程,学会要按照修志的科学方法、一般规律和写史的总体要求坚持做下去。
如何把保险通志写好,如何完成保险史志工程?学会在编纂史志这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我们大致形成五方面共识:
一是史志同源,但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其成书方法和内容也不同。史专而志广,志是记录一些内容比较细,比如我们每天都干了什么事,这有一些具体的日期、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有必要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要写史的话描述就要多些,比如我们推出一些新产品,一个新产品出来的时候有时间、有地点、有几个内容,我们把他记录下来,不做其他评述,把这个时间记录好。我们要把写史、写志的不同方法、侧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有史主议论,志著广征之说,史书是学术性论述,旨在纵向反映历史连续性,注重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志是官方资料性记述,有官方记述形成的资料性文献,写史时候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的志书作为官方的记述要有权威性,重在横向展开,呈现历史的广泛性,其特点是只记载不论述。
三是志具有百科性、资料性和可靠性,因为志是我们官方发布的,比如我们的小平主席、魏主席在任时候做的一些重大的决策,出台一些产品,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这些都要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之后再写史就有一些依据,某种情况下就像骨骼和肌肉的关系,我们要先把骨骼搭起来,框架搭起来。
四是史和志的关系,史是志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史远而志近,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通过志的记述方法,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状况,对正在发生、尚无定论事件的评价难题也就解决了,比如我们记录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怎么样,当时大家有这样那样的争论,过段时间看,以史为鉴,历史客观地分析时代发展的环境,我们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五是史志交织的说法,史和志要齐头并进,同时要有进程快慢之说,这样有利于完整记录了历史全貌,当时可能觉得没怎么样,但放到历史上这事情可能就非常有价值,从历史看确实推动了我们事业的发展,有很多创新的观念在这个时期提出来并不一定理解,通过以后写史时候加以评述,它的历史作用、地位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总之,我们总体的要求就是把历史写好,达到一个目的,要我们保险从业者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办、怎么干,方向、目标要搞清楚,要继承发展我们保险业的优良传统,把我们保险业发展好,对我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保险历史文化的建设应当先从保险通志开始,先把每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节点的文献史料整理好,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保险史的研究和编撰的水平将会大大提升,现在的思路就是“以志带史、史志兼修”,初步定在五年之内完成,这个时间只是框架性的,时间服从质量。
保险史志兼修作为一个项目确定下来,这也是构建我们保险文化大格局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一项工程性工作。希望学会充分发动行业内外的力量,特别是要借助保险前辈、保险和史志专家的力量,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好任务分解计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善保险史志编撰方案和编写大纲,抓紧做好《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工作进度,按时完成中国保险史志兼修这一浩大工程。
我们是第一次搞,没有经验,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内容、方法,从修志、写史、史志兼修的规律上也会有把握不到位的情况,请各位老同志、老领导能够谅解,但是我们有决心,虚心学习,大家有好的意见和建议随时提出来。我们一定把工作做好,这样才不辜负在座老同志对我们这代保险人的希望。不论保险监管者还是保险从业人员,大家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保险强国梦想,这个历史节点咱们不要错过。我就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谢谢!
【口述历史】
保险口述史工作进展顺利
2014年9月以来,为了抢救保险史料,为编纂《中国保险通志》做好前期资料准备,中国保险学会组织开展了以民国时期从事保险的老保险人为重点的保险史料抢救工作。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慰问和采访了王永明、王恩韶、吴越、赵同生等10多位老保险人,拍摄了视频,收集了保险老照片,在《中国保险报》发表了部分专访文章。此外,还借机采访了50多位新中国50年代从事过保险的老同志,收集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保险史料。
【史料征集】
保险史料征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中国保险学会委派有关人员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采集新中国保险创立以来的保险史料,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的大力协助下,收集到1948年-1981年间6000多份有关保险的历史档案资料信息,沉浮60多年的保险历史档案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保险史料征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汪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