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八大以来年均减贫逾1300万人

日期:2017-10-11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前4年我国已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今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5年平均下来,每年减贫的人数在1300万人以上。”10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639万人。从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里,每年减少67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

10月17日是中国第4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为此,我国首先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包括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推动了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包括精准扶贫、精准帮扶、资金项目管理、分类施策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经过各地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刘永富表示,1986年以后,我国确定贫困县。今年,井冈山、兰考县率先脱贫,还有一批贫困县将要宣布脱贫,贫困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数量上的减少。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还广泛提升了农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干部和党政机关的青年干部。

刘永富指出,虽然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不能低估、不能回避。

“现在难度比较大的,是像西藏、新疆南疆等深度贫困地区。”在具体谈及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时,刘永富表示,由于长期历史等原因,西藏等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基础条件比较差,有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有5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按照前几年减贫进度,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如不加大力度,将很难完成任务。为此,中央专门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且出台了支持文件。

刘永富表示,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建立长效机制以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包括4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贫困村、贫困乡镇基层组织的建设要加强,要有主心骨,要有带动这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甚至致富的组织领导力量。二是组织保障。目前要用好外派当地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长远看,在村里除了组织建设以外,还要培养产业带头人,同时,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建设不走的工作队,一旦脱贫攻坚战打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撤走以后,要有人能够继续跟进。三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在教育、卫生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比如,通过完善医疗保障解决看病问题,通过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

“在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中,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在上升,从两年前的42%上升到现在的44%了,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重点。”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表示,国务院扶贫办和卫计委等部门已在联合开展健康扶贫工程,从基本制度层面建立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三项制度,同时补充商业保险,解决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