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15年9月,全国共出首台(套)保险保单88笔,保费总额3.1亿元,保险总额115.4亿元
□记者 高嵩
2015年11月29日下午,迎着冬日的暖阳,我国首架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700“阿娇”从上海飞往成都,在双流国际机场正式完成交付。成都航空由此成为全球首家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700运营商,我国国内航线也首次拥有自己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这是继2015年11月2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后,我国航空工业又一重大突破。
与ARJ21—700交付同步的是,中国商飞制造的首架ARJ21飞机首台套综合保险保单在上海正式落地,该保单由中国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承保,包含产品责任险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风险保额达1.9亿元,保费收入437万元。这张保单也标志着我国航空险领域首台套保险实现零的突破。
这是2015年我国保险业服务“中国制造”一个缩影。
纵观历史,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面临巨大挑战。
2015年,我国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服务“中国制造”,保险业当仁不让。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重大技术装备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直接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涉及面广、风险因素多,蕴藏着对保险服务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助力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与推广的首台(套)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应运而生。这也成为保险业助力“中国制造”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保险业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的探索自2011年就已经开始。这一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要求,保监会组织保险公司成立共保体,开发设计新险种,探索地方财政支持新方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工作。
几年的经验积累为201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的全国推广提供基础。2015年3月,在总结中关村试点经验基础上,保监会与工信部、财政部加强协作,联合启动了在国家层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工作,发布《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核心是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保险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该险种也是继农业保险之后,中央财政采取保费补贴方式支持的第二大类保险险种,足见国家层面对装备制造的重视。
为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保险业在产品设计上打破常规。
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单体价值大,投保数量少,缺乏历史风险数据的特点,保险业一方面突破传统大数法则,将质量险、责任险等突出风险集中打包设计形成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既突出保险保障针对性,又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谁投保、谁受益”的保险补偿模式,采取生产方投保,购买方受益的做法,直接将赔款补偿给装备购买方,增强购买方信心,切实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和运用。
在运行机制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原则,保险行业成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保体,包括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等主要财产险公司。
尽管推广时间不长,但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全国共出首台(套)保险保单88笔,保费总额3.1亿元,保险总额115.4亿元。
2015年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的在全国范围推广的起步之年,一方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相关部委和社会各界、各领域相互支持协作的结果,不断增强合作与沟通,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产品方案和服务,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虽然经过几年试点,但经验不足,数据欠缺,进一步积累相关经验,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数据库等基础工作的开展也亟待推进。
2015年也是保险业服务“中国制造”国家战略的开端之年。在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的磨合中,保险业初试身手。展望未来,保险业与制造业的结合还刚刚开始,前景广阔。